当前位置: 首页>翻唱排行 >普校还是特校:敢问路在何方

普校还是特校:敢问路在何方

2023-05-10 14:56:27

本文为微信苏雪云老师为谱系儿童家长做的微信讲座的语音整理稿,感谢恺爸邀请、童爸主持,还有铭妈和沛妈的分享;文字稿很长,慎入,仅供参考。

第一部分:苏老师分享

在不少家长群里看到今年马上要幼升小和小升初的家长会有这样的焦虑和困惑:选择普校还是特校?今天要分享的内容主要是三大块:1、从家长的焦虑谈起:(早期)干预的目标是什么?2、经验谈:我眼中的普校和特校。3、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的:如何匹配儿童和学习环境谈谈转衔。里面有一部分是我参观上海市特校、随班就读的学校、特教指导中心,参加学前安置评估会议的经验;一部分是在普小、普通中学的随班就读或者没有申请随班就读的个案追踪的经验,仅供参考;另一部分是做早期干预,包括给家长、教师两类群体做培训和交流过程中的个人体验,还有来自一些研究报告。这些都仅供参考,因为我不相信有所谓万能的“黄金律”,就是某一个内容放之四海皆准的。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或者是自己的社会工作有很多是跟自闭症的家庭有关的。我也很难说以专家的角度给大家一个完美的方案或者建议。所以今天主要是想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的个人经验和体验,然后帮助家长面对自己。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孩子的家庭资源和他未来可能要去的学校系统的情况也都是千差万别的,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做一个决策,我希望能够为大家的这个决策提供一些参考。

首先宏观地聊一聊家长地焦虑到底来自哪里。第一个问题:我们干预的目标究竟是什么。这个命题背后其实是大家对“去普校还是特校”的摇摆、犹豫或者是焦虑,甚至是恐惧。第二部分跟大家聊一聊“我眼中的普校和特教”,其实有时候很难生搬硬套地把他们放在一起做比较,但是还是列了张表想跟大家稍微比较一下这两者某些特质上面的不同点或者是相同点。第三部分是“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的”,就是说最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以及“如何去匹配儿童跟学习环境”。顺便给家长分享一下幼小衔接,包括小升初及各个领域、各个不同阶段的转衔需要的核心能力是什么;对于儿童来说,未来更关键的一些能力是什么。


一、干预的目标是什么?

先来谈谈第一部分:早期干预或者教育干预的目标应该是什么。很多家长来咨询的时候经常会问的第一个问题:苏老师,你觉得我的孩子有没有可能读普通小学?也有一些认知语言各方面发展非常不错的小朋友地家长会问:我的孩子有没有可能考上大学啊?很多的妈妈还会有一个非常普遍的担忧:我的孩子未来还能不能娶妻生子,或者是能不能结婚、嫁人?有的妈妈说:我这辈子是不是永远都没有机会做婆婆了?我们早期干预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呢?是不是说干预最终的目标是为了去读小学、完成高等学业,或者是步入婚姻呢?

对于早期干预的目标,对于整体的特殊儿童的教育干预目标,应该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看。衡量早期干预的质量,包括衡量干预是不是有效果,应该是孩子和家庭的生活质量,甚至可以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就是生命的质量,可能每个人的质量标准是不一样的。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也是国外的学术界非常关注的一个概念——生命质量。这个国内会比较忽略的,因为我们大部分的评价体系都是来自外界的。

有很多家长可能有两个孩子,比如说有一个孩子是谱系的,可能会有二胎;或者是大宝是NT(典型发展的儿童)。目前的整个学校系统包括我们整个社会系统,对于什么是成功的评价,很多时候都是外向的,就是依靠外界标准:比如说你是不是有钱、你是不是有房子。但是很少有人会去关注儿童或者是个体内在的健康指数,即他内在所体验到的幸福。我觉得这也是家长在干预里面要特别去关注的。在机构里会遇到有的家长拿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比较,“她的孩子为什么可以认这么多个字啊,她的孩子都已经会数数了,我的孩子为什么还不会”。这个时候焦虑就来了,因为她是用外界的标准来作比较的。

生活质量包括参与和归属感。参与就是,他是不是家庭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份子,还是家长会把他当作是一个负担。遇到过一些孩子,他在普小失败以后,家长就会把他送到特殊学校。送到特殊学校以后,很多家长的期望值,或者是对孩子的支持度马上就会下降。所以特殊学校的老师经常会觉得工作特别难,家校沟通这块非常难做。普校的老师也会觉得难做,但是他难做是另外一种,后面会给大家做一个比较。孩子能够在一个环境里面参与多少,他是否觉得自己是属于这个班级的或者是属于这个家庭的,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一方面取决于孩子的能力,另外一方面取决于家长的支持。

我做教师培训的时候经常会说一个比喻:如果班级里有一个随班就读的孩子,如果有一天这个孩子没有来上学,老师和同学们的表现是:哎呀,他今天终于没有来,太好了!那就可以认为随班就读或融合在某种意义上不是非常成功的。如果有一天,这孩子没有来,老师都觉得:哎哟,他没有来,怎么今天没有来呀?同学也会有人问,某某同学怎么今天没有来啊,我有点想他。这样的融合才是在社会的意义上是有意义的。就是说这个孩子是被包容到集体里面,大家都觉得他是里面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再提一下社会联结这个词,人是社会性动物。大家可能都有看过:哈佛有一个长达七十五年的追踪研究,发现影响人的幸福指数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就是说是不是有一个人能够和你形成非常亲密的关系。有很多家长讲:我的孩子患有自闭谱系障碍,他很难去建立这种联结。或者是以前有些理论说孩子没有依恋。其实很多孩子在情感上面只是表达方式不同,他有时候也会非常的粘人,他有时候也会很受伤。如果每个小朋友能够有这样一种社会联结,对他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我看到过的在普通学校里面随班就读比较成功的案例,通常是这个孩子在生命中会有一个老师或者是同班同学,其实数量不需要太多,有那么一两个人在环境里面和他有非常紧密的关系,比如说老师(同学)接受他的一切的好和一切的不好,会去包容他,这就会给他一个支持。有这样一种社会支持的话,在整个的干预里面就是非常好的,这种联结也要来自家长。我想强调其实学校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的目标其实是我们的孩子和家庭。有这么一个孩子,对于家庭来讲,都会带来不少的压力和挑战。那我们能不能积极地去应对,把它变为一种动力或者积极因素,让我们的生活变成更加高质量的状态,这点是很重要的。

上面的图片就是所有的干预考虑的都应该是孩子:他想要参与的是什么,他需要参与的是什么,这两个概念其实是不一样的。我们的孩子要有机会去参与这些对他来讲是有意义的活动,现在的家庭教育干预或者外面机构在干预方面可能存在一些误区。因为我们的文化是非常注重认知的,而且是一种隔离的认知,比如说语言的训练,有个一岁半的小男孩,语训是怎么做的呢,就是把他按在一张小桌子的后面,拿着很多的图卡,让他去发“爸爸妈妈”的音。那么这个孩子有一天可以发“爸爸”这个音,但是他不知道爸爸是哪个人。所以干预的活动内容一定要选择对孩子的发展有意义的。

还有之前一直在强调的亲社会行为,就是他要跟同伴、家人和其他的社会环境有互动。有的家长会非常地担心说:“我的孩子能力不够,怎么去跟人家融合。”现在有些人提出观点说:“孩子没有准备好就不要去融合”。其实是对融合的界定不同,如果融合是有支持的,家长从一开始就要带孩子多去做融合,因为他的核心障碍在那里,他只是需要更多的经验和更多的专业策略去支持他,他的能力肯定会慢慢地建构起来,只是他不可能像别人那么的活络。但是他需要有自己的社交网络,之前讲的哪怕有一两个人,对他的心理健康、学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简单地来聊一下干预里面可能存在的一些误区,但是也不一定全面,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大家千万不要去对号入座。其实很难做到一个很完美的状态,很多时候必须走过一些弯路。今天的讲座是希望听到的家长可以去思考一下我们如何努力地去减少走弯路。

第一点就是对儿童的发展缺乏积极合理的期望。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的家长一开始都不太愿意直接把自己的孩子送到特殊学校,家长首先的选择是普通学校。很多家长会觉得,如果一旦把孩子送到特校,孩子是不是就永远没有机会回到普校。一般来说,我评估很多孩子是看他的能力,能力包括很多层面,也包括家长相应的资源和家长能够给孩子提供的支持,还有孩子可能去的学校里面可以为孩子提供的支持。如果当这些条件都不存在的时候,融合其实不一定会给孩子带来真正的积极地促进。因为融合不只是一种安置方式,不是说到了普通班级里就融合了,这跟水和油一样,油浮在水上,它还是没有办法融进去的,我们要的是一种水乳交融的状态,这才叫融合。积极合理的期望是很重要的,有的家长把孩子送到特校,他觉得孩子没有希望了,就放弃了,也不想努力了。其实这两种都是比较不理性的。家长一定要有个积极合理的期望,你要清晰地认识自己孩子的整体能力、自己的家庭资源,还有要去了解他可能要去就读学校的情况。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孩子的优势和长处到底在哪里,哪种环境会对他的优势和长处有更好的促进作用。每个人都要走自己的路,不是说别人都走的路就一定是适合我们的孩子走的路,家长是要有大智慧的。

第二点,干预缺乏适当和综合的目标。用什么方法干预,在哪里干预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干预方向,就是目标要正确,我们都听说过一个成语叫南辕北辙,一旦方向是错的,越用力,你可能会走得越远。发现很多家长会特别纠结一些比较细节的东西,可能会忽略孩子的情绪、社交的问题,比如说孩子五岁了,他可能还不会自己吃饭,而家长会更关注的是:怎么教会他十以内的加减法,或者是别人的孩子都已经会写字了,我的孩子还不会写字,我一定让他学会画圆。其实我们要想的是,比如说我们的孩子要写这个字或认识数学,我们的目标是什么,这个是很重要的,然后适当的和综合的目标也是很缺乏的。有很多家长会对 “专家”进行“拍砖”,现在整体来讲,专业人员鱼龙混杂,甚至是处于非常缺乏专业人员的状态,但还是有经过系统专业训练的专业人员,如果可以与家庭合作,进行综合性的评估,协助规划目标,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现在很多干预方案都是把课程分为好多个板块,游戏课、认知课、感知运动课,那到底孩子综合起来到底需要什么,这部分是很缺的。我们有没有想过孩子是一个整体的人,家长对孩子有没有一个综合的干预目标,这个是很重要的。

第三点,寻求治愈之“道”,问题和缺陷导向。大家要知道现在对自闭症的病因,我们都不知道,到底什么叫自闭症,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所以很多方法可能都只是尝试,有的时候也会有一些成功的个案,但是那个究竟是不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去追寻的呢?如果说自闭谱系障碍是一种病,未来找到了基因或者其他药物上的突破。但有一点很重要的,它的核心障碍是社会交往和语言、沟通。沟通跟交往是没有办法通过药物或手术的方法来学会的,必须是在日常生活里发展的。比如“学游泳一定要下水”,必须在日常生活里面经过大量的学习和练习才能够学会的。

第四点,依赖专家,或者怀疑一切。有很多家长听各种各样的理论或不一样的专家的各种说法,但自己没有一个整合或者去进行决策。我不是个行为主义者,但是我从来不反对ABA,但我更关注如何在自然环境里通过有意义的活动应用行为科学来促进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我个人觉得不同的儿童、不同的家庭养育方式,在选择方法的时候其实是有一个偏向的。既不能过于依赖,也不能怀疑一切,但是这个平衡是很难把握。   

第五点,干预碎片化、缺乏系统。大家可以去想一想,不要把小孩子的各个领域都分割开,他的动作发展跟他的生活自理、语言难道没有关系吗?有关系。举个例子,我以前去幼儿园观察的时候,有个小男孩,他在玩玩具的时候总是会去抢别人的玩具,或者把别人搭的东西推翻,别人就说这个孩子有攻击性行为。我去看了两次课,发现这个孩子其实因为他的精细非常弱,他每次都是非常羡慕地看别人搭。我第三次的时候给他一点小小的辅助,告诉他怎么搭,给他一点小小的支持,他搭成了他自己的,就再也没有去推别人的,或者是抢别人的东西。相反,那天我听到了他的第一个词,搭出来一个东西后,他说:“长颈鹿”。班里其他的同学都非常的诧异。如果把他的行为归结为是一个问题行为,然后每次他推人家、抢人家的东西的时候就把他拉开,没有找到他问题的根源,那他在这个班级里就可能永远都没有办法融进去。所以需要系统地去看他各个领域之间可能的一种联系。有很多家长会说孩子的精细特别弱,就让他拼命地练精细:穿珠、画画啊,一定要画圈啊,让他去给三角形、圆形涂色。我个人是比较反对这样的“训练”,因为会让孩子很厌烦,而且这些技能是割裂的。他学会了但不一定能够迁移到别的上面去,那为什么不在日常生活里面,让他用自己的手去完成一件事情,比如说他用自己的手扣上鞋子,或者是他用自己的手挤了一点牙膏,这些对他的生活自理能力是一个练习,同时也会对他的自我概念、自信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家长自己的心理建设和健康问题。有学校会让我去跟随班就读的家长面谈,很多时候就是学校觉得跟家长没有办法沟通下去了。其实学校觉得孩子还好,但是家长没有办法沟通。有的家长其实自己是有非常严重的心理压力的,甚至都已经严重到强迫症、抑郁症。我们之前做了一个调研,发现将近有一半的家长,在自评量表上的结果都已经达到抑郁症、焦虑症或强迫症的标准了。如果是这样一个状态的话,家长怎么去跟老师沟通,怎么能够去帮助孩子跟其他儿童联结,怎么去支持孩子的发展呢?我们也发现:孩子的问题行为和他的自闭症症状的严重性,很多时候也会跟家长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可能很多家长都有意识到,首先你要自救,自己要好起来,你要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才有可能在家里面形成一个良性的氛围,否则你看孩子的每个行为都会很焦虑,他在任何一个环境,普校还是特校里面,你都会非常的焦虑,这样也会给孩子心理压力,让孩子的行为问题更加严重,所以很多时候是这样一种双向的关系。

接下来谈一谈成功的干预的要素,其实不论孩子是进普校还是特校都是有很多共性的。比如说,要早开始。很多家长会说已经错过了那个时间怎么办,其实这个“早”就是此刻开始,永远都不晚。即使孩子已经六七岁了,其实还有很多东西是可以“早”的,像青春期的问题、性教育的问题。为什么要有一个综合长远而系统的目标呢,就是千万不要只盯着一个“问题”,你要想这个孩子十八岁的时候,三十岁的时候,你希望他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对他的一个期望是怎样的,或者他可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要有一个这样的系统的长远目标,不要老是盯着一个东西去讲。也有一些案例呀,比如说有个家庭是来自农村的,爸爸妈妈都大字不识一个,也没有办法给他提供什么资源,他爸爸说,那我就回去开个果园,或者有爸爸说,我是修理自行车的,我就让他跟着我修自行车吧,白天他去特殊学校半天,回来跟我修自行车。这个小伙子长到十八岁,果园照顾得特别好,他也没有什么行为问题啊,生活自理这些通通都很好,他自己怡然自得,在自己的存在里面觉得很好,那也是一个很好的状态呀。

然后,基于个体的需要和优势。不要去走什么大多数人走的路,或者是别人走的路。要想想自己的孩子,他的需求和优势在哪里,然后去制定个别化的计划。然后只注重单一的技能,要注重一些基础的技能。合作性的参与,好多人会觉得好难啊,谱系的孩子怎么去合作性的参与,其实在家里面吃饭的时候,可以请他帮拿一下筷子。因为这些是日常的作息或者是常规的活动,每天都要做的。包括早上穿衣服的时候,一开始如果他不会穿,你让他给你把衣服拿过来,让他自己伸一下手,其实这些都是参与,然后可以问问他,下面要穿哪只手啦,即使他没有口语,这里能体现指令、听从。包括模仿、语言、互动,还有拓展他的兴趣,比如说他喜欢车,那我们可以买各种各样的车,进而拓展到其他的交通工具。我们不要把他的一些特殊的兴趣当作是不好的,要把它当做一个很好的点去做拓展。还有让孩子可以参与到各种各样的学习机会里去学习。有很多妈妈都很有智慧,比如说带孩子出去玩,比如说旅行,带孩子出去,其实孩子他在旅行途中有千万个小的学习机会。以前说过,一个好的干预师或者一个好的家长,他可以平均每五秒钟就创造一个学习机会给到孩子,孩子就可以学习。另外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有时候需要给孩子视觉提示、结构化的环境,还有学习方案和计划一定要符合孩子的发展年龄而不是他的生理年龄。但是有时候也要考虑生理年龄,比如说,一个孩子已经16岁了,还教他123就没有必要了。十六岁的话,要考虑他自己出去购物,是不是能够分得清楚哪个人民币比较大,或者随着移动支付的兴起,他只要能够有指纹锁,他知道怎么样去保护密码,然后能够扫二维码支付等等,要有发展的眼光。然后我非常强调自然环境,就是游泳要在水里学,学语言、学社交、学沟通学、认知都可以在日常生活里学,其实生活里面处处都是教育的机会,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回答刚才那个观点是去普小还是特校,是根据孩子的能力、家庭的资源,但是实际上无论在哪里,如果家长能够做到这些,孩子的发展都是可以很好的。

二、我眼中的特校与普校

接下来分享一下我自己接触的普校和特校。随班就读其实从1983年就写进立法里面了, 2017年的5月1号,《残疾人教育条例》正式实施。其实我们一直都非常鼓励以随班就读作为特殊教育的一个主体。但是随班就读的质量,一直都是需要被推进的,现在整个普通教育的压力都是非常大的,而且一开始随班就读的对象也比较狭隘,现在是在慢慢地拓展。概括地说,现在的特殊儿童有普通学校普通班级、普通学校特教班、特殊学校、送教上门这四种较为普遍的就学方式。

曾经有段时间普校的特教班是很多的,上海市第二轮《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也提出,有可能普通学校的特教班会再增加。

高功能的孩子肯定首选去普校。这部分孩子的家长要关注的是孩子的行为常规、情绪、自我管理这些能力。学业的话,可以在一年级、二年级的时候稍微不要太抓,但也要抓一点,不能让他落到班级的后面,在中间就好。高功能的孩子其实也需要非常多的支持,如果普校有资源教室,然后老师能够跟家长非常合作,其实是非常适合他去的。

还有一部分是能力非常低的小朋友。有的小孩确实能力非常弱,不是单纯的自闭谱系障碍,可能伴有比较典型的智力障碍,或者是伴有一些其他生理性的疾病,他需要一对一的康复看护或者支持服务。如果他完全没有口语,理解能力也非常弱,那特校肯定是个比较好的选择。

关于普校和特校的选择纠结的大部分人群是小朋友能力比较中等的家长,“到底要去哪里”。去普小的话呢,觉得学业也跟不上,各方面都很难,如果没有支持的话,怕孩子可能会有其他的问题,去特校的话又觉得很可惜。未来的初中和小学,如果普通学校有特教班的话,对这类孩子会比较适合。因为对孩子来说,可能学业上没有那么大的压力,同时又有融合的机会,有一些活动课啊,比如说美术课、音乐课、体育课,这些是可以一起的。又可以小班制,小班制就是每个孩子受到的关注或者是个别化的干预机会比较多,然后又有特教背景的老师去给孩子支持,

大部分的家长都上过普通学校,有一定的经验,但不了解特殊学校。还有一类方式是对于非常重度的小朋友,目前就只能送教上门,其实自闭谱系障碍,从来没有一个孩子是单一的一种障碍,有的孩子可能有睡眠障碍,有的孩子可能有ADHD(注意力缺陷和多动障碍),有的孩子可能有一些神经发育方面的问题,比如说癫痫,有的孩子可能有运动方面的障碍;有的孩子可能在智力、认知方面有障碍,还有语言方面的障碍。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把自闭症儿童称为“特殊儿童之王”。所以有一些非常重度、多重障碍的孩子可能在目前的状态下选择送教上门。

那怎么去判断自己的孩子是不是适合普通学校的学习呢?首先,家长需要对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合理的、积极的期望值,最了解孩子的人是家长,但有的时候家长也可能会有一些小小的偏见。有两种偏见:一种是完全看不到自己孩子的优势,还有一种是可能会一直否认自己的孩子存在一些特殊需求。这两种其实都是两个极端,我们应该比较理性地去看自己孩子的发展状态。一定要看到孩子的优势,同时要了解孩子可能需要哪些支持。

普通学校对儿童有什么要求呢?我们都上过学校,但是现有的学校系统因为竞争的关系,竟争是个导向,因为整个教育资源是有限的,所以不能够保证每个孩子都能够上高校,或者是能够上好的中学、小学。普校竞争压力很大,老师很多时候都是要绩效考核的。所以很多时候一二年级是不申请随班就读的,但是我们有的家长会说,我申请了,为什么他对我孩子态度还这么不好。那就要反思一下你的小孩有没有可能干扰到其他学生的学习。因为如果他干扰到其他学生的学习,就可能会影响到其他学生一个学期的状况,进而对老师产生影响,现在很多的考评系统就是看整个班级学习成绩的排名,能不能考上几个重点中学。这个其实是一个很现实的状态,不能说这些老师没有爱心、没有耐心。其实融合教育不是为了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某种意义上是为了每一个儿童,它应该是一种双赢的状态。有一些成功的个案,普通孩子在这个过程里面也是受益的,他会学会很多的东西,特殊孩子在这个班级里面就会被作为是独一无二也是不可或缺的成员。

上海某个区随班就读的申请条件:(1)学习跟不上全班的进度,学业水平明显落后于班级其他学生;(2)低视力、重听、轻度智力障碍(智商: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在50-69范围,社会适应行为低于一般水平的儿童少年);(3)自闭症属于精神残疾,脑瘫属于肢体残疾也可以申请随班就读。一般来说,随班就读一二年级是不能申请的,要到二年级末或者三年级暑假可以申请,而且在升初中学籍变更前,可以取消的。一般来说,自闭症只要有诊断书,肯定是可以申请的。有一些学校或学区对于IQ分数是有要求的,因为在法律中,是要你能够跟得上学习,即具有普通环境里面学习的能力。

看一下上面的图,是从几个维度来比较普通学校跟特殊学校。从硬件角度来说,如果要去的普校有资源教室的,有专门的资源老师或者心理老师,这个是加分的,可以把这个因素考虑进去。所以就硬件角度来说,在提供特殊教育支持这块特校肯定是优于普校的。因为一般特校都有个训室,也有一些一对一的个性化课程。

对于学生的要求这两个有所区别,特殊学校的班额通常比较小,相对的老师关注度会高一点。我也反对有的人说成绩不重要,我的观点是,要去普校成绩当然重要。当孩子成绩非常差或者听不懂时,会产生行为问题。很多行为问题是课程驱动的,有时学业会导致课堂行为问题。如果要去普校,你一定要观察一下你孩子是不是能够安坐三十分钟,知不知道课堂的各种规矩,老师说话、同学说话他要听。对行为常规要求还是蛮大的,但是我觉得行为常规第一,不要在课堂上走动啊,发出声响、尖叫啊,这个是孩子适应的第一步,也是很多普通学校对孩子的第一个要求。第二个就是独立,要自己能够吃饭,自己能够完成老师下达的指令,自己独立如厕等。第三个是学业参与,学业其实是重要的,但是学业不是重中之重,学业要看孩子的能力的,还有他的兴趣及优势点。相对于来说,特殊学校课程都用的是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独立自理是需要的,但是不行的话,老师也还是会喂饭的。特殊学校的老师会对孩子的独立自理能力要求比较高,但也有可能会手把手地去教他,甚至会设置课程来教他,还有的学校可能会有一些个性化课程。相对来说,特殊学校可能对孩子的压力比较小。

第三部分,给予学生的支持。我把同伴,就是我们讲的普通儿童、典型发展儿童放在第一点。他既是支持也可能是挑战,对于有些孩子来说,在普校里面最大的压力就是跟其他同龄人的互动。有时候他想要跟他们互动,但是他发起社交的方式、策略可能不恰当。还有学校里经常会忽略的问题——欺辱行为。有时候孩子被欺负了,但是语言表达又弱,没办法说清楚。应该如何处理呢?如果孩子能够有关系好的一两个朋友,那么他的适应就会很好。但这是一个两面问题,不能保证他一定是支持,他也有可能带来挑战。有很多家长会说,我的孩子去普小就是为了有一个正常的社交环境,这一点不是自然发生的,需要成人大量的引导、支持。如果这学校有资源教室就非常好。如果遇到一个特别好的班主任,他的自我效能感特别强,也是非常好的。其实每个孩子的学习都不是快乐的,是需要付出的。所以如果家长想要孩子在普小学习的话,就得清楚自己孩子的能力限度在哪里,有时候需要在限度上有一点小小的“推力”,但也要适量而行。在普小里面,可能需要碰到一个老师对孩子有积极的期望,他又懂一些小策略可以刺激孩子的内动力。为什么我们要学数学,就是为了锻炼我们思维的灵活性。阅读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可能造成一点压力,但是不能把这个当作最大的压力,这样会压垮孩子。你要在他能够承受的范围内稍微给予一点压力,也许孩子慢慢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对于特殊学校来说,它的支持就是个别化的。好的学校可能可以给孩子做个比较综合的评估,有时候关注优势领域。它不是非常强调学业发展。但是如果在特殊学校九年制义务完成后想要进入高职,上海去年也可以考试的,要考语数外,还有生活自理。现在的普通高职里面也有专门为特殊孩子开设的一些专业。

对家长的要求,这两句话是有一些差别的:特殊学校,家长需要积极配合,期待家长积极配合。进普小的话,家长肯定是不得不配合,但是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特校就不配合了。孩子的发展完全靠家长,家长配合其实很重要,但是可能特殊学校对家长的压力相对于会小很多,孩子可能发展方向就不一样了。也有在普校上学到后面不得不退回特殊学校的,也有从特校又转回普校的,有的时候还是要看儿童个人的能力和家长的资源。

三、如何匹配儿童与环境

儿童与环境的匹配不是由在哪里直接决定的。有特殊学校的孩子,长大后独立生活就业,甚至结婚生子的案例;也有普通学校后面发展不好的孩子。但这些都是个案。最终还是要家长明白:在哪里读书,只是一个途径,你需要在心中对孩子有一个合理的规划。

家长的沟通能力非常关键,尤其是与学校,与其他家长、管理人员、同学的沟通。我觉得家长首先得自己调整好心态,而且夫妻一定要同心,很多时候一个人是撑不下来的。只有家长心态好了,才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支持。然后要关注孩子的优势和长处,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这就需要我们全方面去看待孩子,不能只看到孩子的障碍,事事都觉得他是自闭症。要从他的优势、长处来看待事情。要看到你想他未来成为什么样的,然后朝着那个目标努力,给予怎么样的支持,孩子需要学什么内容,慢慢细化,哪里不会就在哪里学起,一步步向前迈进。

如果要去特殊学校,上述图片中的能力是需要关注的。如果要去普小,那么这些能力是小孩子必须具备的。我们可以请别人包容和理解孩子,但是我们也需要让孩子知道我们对他的期望。这个就需要家长的耐心对待,然后给予支持和辅助。同时,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让孩子有成功的体验,这样孩子才能够有能力去面对压力和挫折。

在生活独立方面,包括不同环境的适应力。环境的突然转变,对于我们来说,有时候都不是很容易面对的,何况是孩子,所以我们需要多带孩子去尝试不同的环境,具备一些基本的社交和沟通能力。

学习能力方面,图片中列出来了一些很基础的能力。各位亲爱的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诊断为自闭症以后,我们对孩子问题的关注是不是大过于对他需求的关注。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刻板行为是有问题的行为,有时候是因为我们教的让孩子更刻板。只有我们灵活了 ,孩子的思维才会有灵活性。我们跟他做游戏,活动,一定要多样化,给孩子的经验要多样化。

他还需要拥有一技之长。可以作为职业或者休闲技能,这个也非常重要。

我也是一名妈妈,虽然我的孩子现在发展不错,但当时难产差点没保住。他出生不久其实还是有些不足的地方,然后我做了早期干预,比如说一开始怕他不会说话,我就教他手语。现在孩子的发展还是不错的,而且他也有他自己的优点,但是很多地方还需要我去支持。我想分享给大家的是,有时候我们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的时候,我们需要自己的一个哲学观或者人生观:是什么让我的生命如此重要,包括我们每个孩子,比如说有时候我们看着他们会觉得我们没有办法理解他们,但是你想想,他存在的世界是怎么样的,我们对于他来说就是他的全世界。所以我觉得你在做“去普校还是特校”的选择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是你孩子的需求是什么,我能给孩子的是什么,这个学校可以给孩子的支持是什么,而不是去在乎别人的眼光,因为我们最终的目的就是每个孩子和每个家庭都能过上相对比较高质量的生活。

最后分享一句我很喜欢的话送给大家:

对于宇宙,我微不足道;可是,对于我自己,我就是一切。

——(法国作家)辛涅科尔

第二部分:家长提问


第二部分是童爸提前收集了一些家长的问题,苏老师进行解答。

童爸:1.我想学习一下怎么做好家校沟通。请苏老师解答!

苏老师:家校沟通确实非常重要,短时间内可能也非常难。我曾经跟普陀中心那边的老师做过一个学期的探讨。我们觉得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你不能先入为主地去判断老师。老师找你沟通一件事情,你先听他怎么跟你说,而且你要虚心地去听,能接受别人对你孩子的批评。然后你才能从这些建议里面去寻找如何帮助和支持老师解决困难。

这个就是需要我们换位思考了。站在家长的角度我们是这样来看待这个问题的,那么老师为什么会这么说,他需要什么。当我们有这种需求导向或者换位思考的时候,很多时候沟通你就成功了一半了。当然对于不同的人他有不同的沟通方式。很多家长比较担忧的是比如我在进校之前是要说还是不要说,这个没有标准化答案了。所以我说看你孩子的能力。如果第一天就被发现,那么你可能需要提前发个预防针,做个准备。而且和谁说,怎么说也是很重要的。因为沟通不是仅仅嘴巴上说,还要在行动上支持。很多时候学校里面可能会做一些事情需要我们家长去配合,家校合力的话,很多时候它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童爸:2.我想了解关于随班就读的利弊 。请苏老师解答!

苏老师:我觉得要根据每个孩子的情况和你所去的这个学校的情况来回答。如果孩子能力不错,那去一个自然融合的环境来说,可能会给孩子提供很多潜在的学习机会,当然他遇到的冲突可能也会比较多,你的压力也会比较多。但是有压力就有动力,如果你能把这些问题一一解决,就像升级打怪,其实我们很多时候做家长的,就是个升级打怪的过程,你如果觉得孩子能力上是可以的,我倾向家长先去试试,除非是孩子能力特别弱的,那你一开始可以选其他的。弊的方面,我希望家长们不要只抓学业。当然学业也是需要抓的,但是学业需要注意抓的这个方法,不能因为学业对孩子的情绪状态或者心理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除了学业其他内容也很重要。所以说利弊没有一个标准化答案。如果你孩子的能力是中等或者偏上的,建议你先去尝试一下,然后在尝试的过程中,你也可以把弊端转化为优势的。这个需要靠家长、学校的老师、行政管理人员以及其他同学的家长一起协作,才能完成的。要记住你们是一个团队,是个合作方,抛下一切成见,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把弊都变成利,还是有可能的。

童爸:3.我们从幼儿园开始一直面临到现在初中面临的问题(1)学业上数学学科的抵触(2)发起社交的方式不对(经常去招惹同学如说一些别人不喜欢的话和做一些让人讨厌的动作)(3)应对社交方式不足(比如说招惹别人之后别人对他有欺凌行为了时不会应对)这些问题一直都存在!怎样才能改善这些问题?

苏老师:从幼儿园开始,你说抵触数学学科,具体是一种怎么的抵触,不喜欢还是因为其他的,你开始的时候是如何教他数学的,这个也是需要问的。然后到初中了,数学越来越抽象了,会不会和这个有关,或者有没有可能与数学学科老师有关。这一切都有可能。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你需要做很多的分析。还有,后面讲的社交的问题,有点难度。因为我觉得从幼儿园开始到初中,家长的角色很重要,因为一开始我们孩子他本身这块社交就是比较薄弱的。那么你就需要去创造条件帮他交一两个好朋友。有时候好朋友说的比你教的方便很多。另一个就有可能是他对于这种社交背后的规则不太理解。这个需要我们把它找出来,然后去教。当然,你也需要多带他出去,有时候情境中教的一些社交潜规则也是很重要的。所以说没有具体的情况分析的话是很困难的,因为这个是有一些共性的问题。有的时候社交这块,环境中其他成人的引导很重要。老师、其他学生家长,还有您怎么去引导他,去解读他自己的行为的。有时候让孩子去思考,学习,提供一些示范和练习的机会,可能会有一些改善。

童爸:4.关于小学缓读,面对年龄的压力和能力的压力,到底该如何取舍?我儿子是9月份生日,在同班同学中本来就是最大的,如果再晚读一年,能力上比他自己是会有提升,但是相比NT肯定还是有很大差距,而年龄又比别人大很多,担心因此更容易成为被嘲笑的对象。谢谢!请苏老师解答!

苏老师:这个问题是关于年龄和能力的问题。如果你作好缓读的准备了,那么你就要想好这缓读的一年里面你要做些什么准备,来让他有这个能力去适应普校的水平。我觉得这个是家长需要思考的。你的担忧,究竟是只是年龄的问题,还是本身孩子的能力就是有限制。如果是后面的担忧,那么你就想一想这一年是不是可以有一个非常大的提升。我建议如果想要缓读的话,这一年一定要想好做什么。一年级是需要让他去适应,特别是行为常规自我管理,包括基础的一些沟通,一些听课的技巧,都要有一个比较好的规划的。

童爸:5.自闭儿童六周岁了,假如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但是,他的能力根本办法上小学,如果推迟了一年,能力还是没达到,这种情况我们是去普校好,还是特校好呢?如果孩子进了特校再回去普校,是不是没那么容易了? 请苏老师解答最后一个问题!

苏老师:其实这个问题跟上面一个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如果一年后能力还是比较弱 ,家长需要思考一下孩子和家庭的综合情况来决定。但是发展不是在哪里读书决定的,还是依靠家长的支持!我们也有孩子特殊学校读了两年,回去普校的。

第三部分:家长互动分享


第三部分是两位家长关于这个话题的经验分享。

铭妈:

大家好,我是铭妈,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一起分享铭铭上小学以来我们的经验和体会,希望和大家一起探讨,也希望得到苏老师的指点。铭铭在三十三个月的时候就被诊断为典型的自闭倾向。我们在机构干预了半年,全程的家庭里面也是干预了三年多。铭铭没有缓读,现在在普通小学读一年级。这一个多学期以来我们确实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但总体上还是非常顺利的。而且一直在往好的方向进步,我们和他的老师也对他抱有很大的期望,接下来我会分享三点:铭铭学前的准备;我们的家校沟通;还有铭铭从上学以后我们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第一:铭铭的学前准备。学前准备可能很多家长已经提前行动起来了,主要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需要给他普及学前基础学科的一些知识。另外,我们提前让孩子去适应课桌式的学习环境,提高他的纪律性,培养规则意识,也开展了一些必要的技能的训练,例如管理他自己的物品,整理书包,翻书写字、使用橡皮这些基本技能。我个人觉得特别重要的一点的是我们入学之前一直在给铭铭做心理建设,让他有变成小学生的荣誉感,我们也会带他去学校门口看校园的环境,其中包括熟悉他的任课老师,我们给孩子灌输的思想是说成为小学生是意味着长大了,能学到更多的本领,也让他了解到各科的学科用处,这些认知对他的入学准备都是非常有利的。我们铭铭是带着这种荣誉感进到小学的,所以是产生了非常大的动力,他自愿自发地做了很多的事情,后来我们发现这个是因为他的兴趣推动了他的内驱力,所以我们担心的注意力,学习积极性这些问题都比预期中要好。

下面我会讲到家校沟通这个点。对于家校沟通,我会提出三点,第一个是怎么看待学校和老师。第二,怎么和孩子的老师沟通孩子的情况。第三个,是老师找我们谈话时,应当如何面对。怎么看待老师和学校,从个人感觉来说,我一直觉得老师的作用是远远大于学校。尤其是当我们的孩子进入小学后,其实他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老师的态度和观念最可能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孩子,尤其是他们的班主任。他们能帮我们创造出包容,积极的环境的同时也有可能会放任或者排斥我们的孩子。对于学校来说,我们的要求只是需要学校包容度高一点,不要过于热门,同时,实行小班制教育。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和老师谈论孩子的情况呢?就我个人而言,是争取在开学之前的抓住一切的机会来让双方接触,就是只要能够碰到老师就让他提前去认识铭铭。家访的时候,其实我们是创造了一个非常融洽的氛围,目的是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和老师是比较亲密的一种状态,当时也是让铭铭抱抱老师,让他给老师送点吃的。其实老师很喜欢他的,而且也让铭铭的感觉到老师是非常喜欢他的。然后我们在和铭铭的老师谈论情况的时候呢,我们是避开孩子的。关于谈话的内容,主要是跟老师客观的讲孩子存在的问题,而不是给他贴标签。然后在讲问题的时候,我们是尽量把问题浓缩在三条以内,这样的话不给老师增加压力。同时,我们也讲了孩子的很多的优点,比如说性格上他其实是很善良纯真,也是比较顺从的一个孩子,他学业上其实也是做了很多的准备。让老师明白铭铭的智力是跟可以跟得上正常的学业,而且他有自己的一些优势。其实我们也是想给到老师一些信心。

老师如果找到我们的谈话,那我们怎么应对呢。其实铭铭进入学校一个半月以后,老师是和我进行过一场谈话。首先,我跟爸爸两个人细细地梳理了家庭、孩子还有老师之间的关系。这点我的想法是,其实到现在铭铭的干预效果整体来讲是不错的,主要的原因是我一直觉得我们全家人心很齐,目标还有行动都是一致的;当孩子去了学校,这老师也变相的变成干预他最重要的成员之一,所以我们要和老师要保持目标一致,然后一起努力,这样效果才会更好。其实我们还有一个角色就是老师,孩子和家庭之间的桥梁。所以,老师找到我们,我们是以老师的期待和目标为前提的,再提出我们的看法和想法。然后,我们也把当时做的比较有效果的方法告诉了老师,一起商量出最好的最适合他的对策,当达成一致后,我们是很坚定的去配合和执行的。并且定期会去找老师看沟通效果的,其实我们的做法重点是我们让老师来主导,因为这样他才会知道说什么样的可能对他来讲是最好的最有力的,所以我们是以他为主导。然后还有一点是我们觉得老师付出了精力,他就会对我们的孩子加倍的关心会留心留意。这样的话对孩子是非常有好处的,所以当孩子有进步的时候,我们也觉得老师的功劳是很大的。

接下来,再说一说铭铭上学的时候碰到的一些问题,我归结了四点。最重要的一点的是压力和情绪。第二点是让铭铭在班级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其实也就是苏老师提到的他要在班级找到归属感,第三点是受挫能力,第四点是学业目标,先讲第一点。我把这项放在第一位是因为我觉得铭铭之后被反映的很多的行为问题,我们总结来总结去,觉得根源就是来自于孩子的压力和情绪。因为小学学习环境和要求跟幼儿园是完全不同的,其实我们的孩子自我意识的萌发是比较晚的。他到了小学之后很多事情会逼着往前,之后呢,他是会从事不关己到非常焦虑,很暴躁的一个状态。我们首先自己要保持冷静,给他比较爱和包容的一个环境。然后也不要去压制他,其实我们有疏导的方法会更好我们因为之前没有,所以我们一定是要教他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和压力,一定是要用适当的方法表达出来,然后要教会他怎么样去正确地疏导。我们在家里设置了生气角,生气的时候只要你说出来,你在生气角里做什么都可以。然后就是放学之后我们也会带孩子去运动,或者我们甚至让他带那个图画本去学校里面学习画画来释放压力,就是代替他很多冲动的行为。还有我每天晚上一定会留出时间和他聊天,疏导他精神上的压力和他焦虑的情绪。他其实对自我的认知,我们也是在引导的让他意识到其实没有完美的人。每个人都会有脾气,每个人都会有缺点,也会有优点,其实要教会他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吧。

第二点是在班级里让他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样才能够安安心心地融合进去。就是孩子的心态要健康,我们大人可能要带着他,让他变得乐观,善良,爱分享,乐于助人,还有要增强他的自信,我们要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让他独立地去做事情,或者能提高他学业上的成绩,或者拥有某一方面的特长,或者尽可能地去帮助老师和同学。然后还可以依靠老师创造一个比较包容、友好的环境。我们其实是请老师帮他安排比较友好的前后左右的小朋友,然后请他帮忙一对一结对子,我们现在结对子的是班长,是一个很友善的小姑娘。还有其实老师所给到的态度,跟周边的引导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点是抗挫能力,因为我们的孩子心智很小,很简单很单纯,他们的依赖性很强,自信心不太好,所以会受挫,我们要帮助他认清真实的自己,接纳自己。我们要帮助他建立大量成功经验的同时让他拥有自信,但是同时我们也要让他知道其实失败不可怕的,因为我们通过努力,一次会比一次变得更好的。

第四点是我觉得学业目标也是要有的,我们根据孩子能力而定吧,我觉得对他要有合理的目标和期望,推他一把的时候,其实他自己也会有很大的进步,这一点我是非常有感受的。如果是可以,尽量是要跟典型发展的儿童一起跟着老师的步伐培养好习惯,课内知识尽量不要掉,因为这样的话对今后孩子的学习生涯能够做一个很好的铺垫,也可以增强孩子的信心。

最后,其实铭铭上小学这一步我们其实走得很险的,其实坚持到现在我好像也慢慢明白,其实没有什么事情是完全做好了准备得。我们在他小学之前就列出很多他可能会发生、会存在的问题,那么我们自己是设定好底线的。我是把孩子身心健康设在底线那一栏,触及到这一条的话,我肯定不会让孩子再继续。所以一旦做了决定,我们一定要想办法努力地往前,也不用订下太远的目标,其实就从当下开始做,孩子的健康是第一位,以后的路一定会走得越宽越广的。在这里借用铭铭地一句话,“办法总比困难多”。这是我今天的分享,谢谢大家。

沛妈: 

大家好,刚才苏老师跟我们做了非常详尽的分享,几乎想倾其所有将她认为重要的都跟我们分享,谢谢苏老师。也非常感谢铭妈,她的分享非常细致,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接下来我开始我的分享。

首先我介绍一下我们家孩子的情况,沛沛在三岁的时候,当时有一些情况,例如应名不及时,有仿说等,我们就带去医院,医院的诊断是自闭谱系障碍,两年后因为转幼儿园需要开证明,又再次去医院,诊断说是亚斯伯格。我们可能不用在意这个标签,只是目前暂时他的确有需要我们支持的地方。

    接下来我会分三部分来讲,第一部分是关于入学前我们当时的一些困惑,以及后来的决定;第二部分是关于入学后,我们是怎么来适应学校生活的;最后一部分我会来讲一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体会。

    入学前,在幼儿园阶段,孩子主要存在的需要我们支持的点一个是他的行为常规,刚才苏老师有强调孩子要去适应学校生活,关键是行为常规能够基本适应学校生活;另外一个需要我们支持的点是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实际上,在幼儿园阶段,孩子就经常被老师投诉。所以那时候,我们是很焦虑的,孩子基本上是上半天学的。在幼儿园生活快结束的时候,我们有请苏老师去幼儿园给孩子做评估,来决定是上小学还是缓读一年。

    那么很多爸爸妈妈可能也会跟我们一样,会犹豫是让孩子正常上小学还是缓读一年,实际上当直接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根据当时的情况,可能答案就在那里了。比如,去年这时候,我们在考虑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去考虑如果缓读接下来一年孩子去哪里,一年里面我们要去发展孩子的哪些能力,我们是不是有地方可以去。尽管我们知道如果有合适的学校(比如小班制的,课程安排跟小学类似的,老师比较有爱心的),可以去过渡一年,先提升孩子的行为常规和自我管理能力,孩子再去适应未来几年的小学生活会更好一些,但是,家附近找不到这样的适合孩子过渡的学校,幼儿园也没办法再读一年,另外根据当时苏老师的评估,幼儿园再读一年也不太适合沛沛,因为他需要提升的是行为常规,而这方面的提升是需要在真实的环境中去锻炼的,所以,我们当时就决定直接进入小学,碰到问题再来一个个解决。其实,大家如果在选择方案时也有各种疑虑的话,可以这样来做心理准备,其实不管选了哪个方案,在前行的路上,都可能会碰到相应的问题,只要做好了决定,就笃定地去做就可以了。

然后关于入学前的准备,这一部分,铭铭妈妈做的比我们好很多,当然每个家庭的资源也不一样,如果有可能的话,尽量去认识未来的班主任,或者认识学校里面的老师,然后尽可能安排孩子到一个有经验又有爱心的老师的班里,甚至在开学前找机会让孩子接触老师,让孩子跟老师先建立一定的情感基础,这样会更好,那我们没有做到这些,就这样进入小学了。后来,涉及到家访这一部分,刚才铭妈也有提到,可能很多爸爸妈妈也会犹豫,我们要怎么介绍自己家的孩子,有时候我们甚至不用犹豫,到家访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小学老师可能已经通过幼儿园了解了孩子的情况了,我们就是属于这种情况的,所以在开口之前,先听听老师说的。如果排除这种情况,我觉得爸爸妈妈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如果说孩子可能进校会比较闹腾,一两天内老师会发现的,那家访时,最好先做一下铺垫,我们不一定要去给孩子贴标签,我们可以说一下孩子哪方面的能力比较弱,是需要支持的,同时也可以说一下孩子的优点。

关于入学前的能力准备,因为沛沛从小看绘本,我们每晚给他讲绘本,所以他在阅读方面还是有他的优势的,另外,我们有考虑到,在入学前他需要锻炼课堂常规,所以有去上小班制的英语课,对孩子锻炼这方面能力,有起到一定的作用。如果说要去适应类似小学教学这样的课堂环境,其实也可以考虑选择写字啊,或者跟小学课堂比较像的那些课外班。

接下来关于入学后的应对,入学的一两天,沛沛是表现出害怕的,班主任也是第一时间跟我们反应他们可能没办法兼顾,那么就需要考虑有人去陪读,所以当时我们左右权衡。关于陪读,大家可能会考虑谁去合适,一般有两个方案:一个是家长自己去,另一个是请专业的影子老师去。关于家长去陪读,当时我们是有挺大顾虑的,因为如果家长去,觉得孩子会被特别标识出来,另外,家长也容易焦虑,会不停地去管,可能孩子一怎么样,就去管,管得多反倒不利于孩子适应学校生活。但我们当时面临的情况是,在上海找影子老师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考虑到孩子当时比较害怕,为了给到孩子心理上的支持,爸爸首先进去陪了孩子一段时间,回头看,觉得爸爸的这种支持,对孩子的心理建设还是非常重要的。过了大概两个月左右,我们请了影子老师,进到学校去支持孩子。关于请影子老师,也是根据情况的,如果孩子能基本适应学校生活,可以通过加强和学校老师的沟通,一起往前走,只是当孩子不适应,学校老师也没办法招架的时候,那这个支持还是需要给到老师和孩子的。有了影子老师的支持,首先我们会心安,有时候就是有了爸爸妈妈的心安,孩子才有了进步的土壤。如果爸爸妈妈一直处于不安的状态,很焦虑的话,其实孩子相应的也会很有压力,很紧张。所以当时请影子老师,我们暂时没有考虑这位老师一定要有多少的特教知识,或者多专业,挑选老师的时候,更多的是去考虑请的影子老师不要有负面的影响,比如过度的帮助或替做,或者很凶、会指责等,只要避免这些就是可以考虑的,所以请了一位有心理学背景的老师。陪读的目的是为了不陪,大方向是孩子独立适应学校生活,所以我们有加强和影子老师的沟通,以及和督导老师的沟通,需要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地去做。

一年级第一学期,我们是比较安心地度过的,学校老师也没有怎么找我们,孩子也是开开心心地回家的。沛沛刚开始不愿意写字,我们就让他慢慢来,每天写一些,陪作业的过程中,保证自己是很平和的,每天一点点,督促他完成作业,日积月累。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两个兴趣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一个是乐高,有一天他突然说喜欢乐高了,我们就给他报了一个乐高班,对锻炼手指的力量帮助比较大;另一个是画画,他喜欢画各种带自己编的故事的画,然后我们就鼓励他画完画,写一些故事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渐渐地,他就开始愿意写字了。另外,虽然沛沛认字,但他学拼音是觉得困难的,是不愿意的。所以面对这个实际的困难,我们就想各种可能有用的办法,尝试用学拼音app,另外每天坚持读带拼音的经典文章,读的过程中他自己应该也有学着去拼音,拼音的问题也慢慢解决了。另外,刚开始做作业的时候,是一下子笔掉了,钻到桌子底下去找笔了,然后就跑其他地方了,然后一道题做完了,可能下一道题又要去提醒他,就是每做一道题都要去提醒的那种,也是会挺焦虑的,回头看可能真的需要一个过程,慢慢来,现在我们离开一会儿,自己可以做一段,然后下面一段可能提醒一下,然后再慢慢过渡到他自己独立完成作业,这也是下一个目标。我采用的方法,更多的是耐心地陪着,孩子需要提醒时提醒,孩子需要解释时解释,有时也免不了说教,要是发火了,自己尝试觉察自己的情绪,实在没控制住,就回头跟他沟通。在具体执行上,苏老师给到的策略,还有铭妈介绍的方法,都提醒了我,我在具体执行这块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最后,我来分享一下这过程中的一些体会。这学期老师找我们比较多,主要是因为孩子有时会影响班级纪律,有时上课觉得无聊,可能会发声,不好好听讲,或和老师拧着来。关于这些,老师抓我们比较紧。所以这些方面,也亟待我们一个个去解决,需要去支持孩子慢慢提升遵守课堂常规,提升听课能力等。所以其实也是比较忐忑的。我想说的是,我们没办法去阻止一些问题的出现,如果我们一直想着去阻止一些问题的出现,其实我们会更焦虑,我们需要抱着这样一种心态,想着遇到问题,去想办法解决就好,就是先做好自己,心态笃定平和,准备好去应对一些问题,遇到问题想办法去解决。对于孩子,任何练习,每天积累一点点非常重要。另外的一个体会是,就像苏老师一直跟我们强调的,我们一定要去注意孩子的优势和长处,每天多关注孩子进步的一点一滴。

我的分享差不多就到这儿,因为每个小朋友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家庭的资源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我在这里,更多的是分享一下自己的体验,包括其中遇到过的困惑和忐忑心情,可能大家也会有这个过程,这是很正常的,然后慢慢来,就是遇到问题,想办法去解决。我就分享到这,谢谢!

第四部分:小结


最后,苏老师进行总结:

感谢家长们的分享。我刚才听到的第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词可能就是沟通。有的时候沟通不仅仅是说话,可能要包括好好说话,还有其他更核心的内容在里面。比如说童爸、沛妈还有铭妈都讲到了怎么与老师去沟通,这个沟通里面其实都是一些小技巧,这些技巧都是基于对孩子的了解和对这个老师的了解。 

还有一个就是怎么跟自己的孩子沟通。包括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怎么去理解,我们如何成为一个非常好的沟通对象和沟通伙伴。包括对老师的态度,就是我们要理解老师在工作上的难度。有一个小技巧,几位家长都非常好,就是我们跟老师沟通的时候不要一上来就说,我的孩子是自闭症。不要给孩子贴标签,我们应该要跟孩子去讲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他有些什么样的特点,有些什么样的优点,比如说他很善良、很天真,他可能需要什么,可能会给老师带来挑战是什么。然后我们的态度一定要非常的配合,让老师感受到我们其实是很努力的。很多时候老师感受到我们的努力,老师相应的支持可能也会比较到位。这个其实就是一个家校合作,家校合作的合力地基础就是沟通。

然后缓读不缓读,我觉得要看孩子的能力和孩子的年龄段。如果像九、十月份的,一般来说不太建议缓读,到时候如果孩子身高比较高,年龄也比较大,反而会给老师一种想法说,你孩子都这么大这么高了怎么还不会,其他同伴也可能会有。如果孩子月龄是第二年的,比如说四五月份、七八月份啊,特别是男孩子,能力确实弱一些的倒是可以缓。但是缓读一年做什么,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你缓一年可能去学校里也还是要遇到相应的障碍,要有心理准备,因为那些问题不会因为缓读自动消失的。刚才童爸讲到一个三年级、四年级现象,这个是我们很多在普校里面读书的谱系,哪怕高功能孩子都会遇到的。如果是小龄家长,包括现在在大班的家长甚至是大龄孩子的家长。其实孩子的阅读,比如说绘本阅读,平时跟他讲讲话叙事,哪怕他没有口语。霍金刚刚去世,其实霍金他也没有口语,他是怎么表达他的思想呢,他使用辅助沟通。我们需要让孩子有一套语言符号的体系,不会说话并不代表他不会沟通。

在现有的研究中,发现大部分的自闭症儿童其实都没有智商上面的缺陷,智力都是中上的。那为什么智商测试有的孩子做下来很弱,与孩子的社交沟通能力有关。要在日常生活里让他学会沟通,孩子会沟通,他就会学习,因为沟通能力是一切能力的基础。

沛妈心理建设那一条我觉得很重要,要让他对小学充满希望,而且你要给他自信,我觉得你是可以的,你千万不要把自己的担忧和焦虑传递给儿童。然后你要努力去寻找一些支持,你是孩子最强大的支持。

学业准备可以做些什么呢?我的个人经验,就像沛妈讲到的可以有一些app。电子产品,特别是对六七岁、五六岁这个年龄段还是可以开放的,但不要把它变成保姆,可以家长陪着一起,其实有一些app对孩子学习一些学科知识是有帮助的,比如有些学拼音的app,还有一些社交技能方面的app,有教孩子一些社交故事:怎么去认识别人的情绪、自己的情绪,我觉得是可以借助的。孩子学会怎么使用这些东西也是很好的学习经验。像数学,我觉得不要提早教,如果很早教认知,很有可能到三年级的时候,孩子的思维就很难向抽象思维转换,就会有瓶颈。包括识字,也不要过早教他识字,有的孩子可能会对字比较感兴趣,那就让他知道词的意思,让他理解语篇,让他多去叙述、复述故事。现在都有手机可以拍照,比如说去趟超市就可以拍一个社交故事,然后让他跟你有逻辑地说发生了什么,一开始的时候他哪怕只能指,然后一点点的来,让孩子有连续输出的能力。然后讲故事、看绘本,都对孩子未来学业适应有非常大的帮助,对他未来语文的阅读理解,数学和其他的学科都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特别强调一下我不是说不要去机构,我是觉得机构之外,家长也可以考虑两样东西:一个是乐器,一个是运动项目。比如打乒乓球需要对人和球有注意力,手眼协调,对大脑的协调和控制都会有很大的发展。而且这种是技能性的,他未来到学校有个休闲技能,很多时候脑力是以体力为基础的。不仅是体能,而且你身体壮壮的,在学校里面被欺侮的可能性也会小。另外非常建议大家可以让孩子去学一门乐器,我自己孩子的手眼协调,包括视觉辨认的能力,读写能力其实都是很弱的。但是我们一直坚持练钢琴,现在转为小提琴。我买了把琴陪他一起练的,这个过程绝对不是容易的,但是在这种练习的过程中,我觉得孩子可以感受到很多的东西。而且作为一个休闲技能对他未来也是很好的。其实所有的学习都是共通的。你学一门乐器,如果能够学下去,其他的学科也需要坚持、需要专注、需要协调,都是共通的。

刚才这两个,还有一个外出活动。希望各位爸爸妈妈能经常带孩子出去,小的时候带他去各种环境,坐公交、去超市、去饭店、去旅行,旅行的时候有些规划,里面是有很多个点都是可以学习的。而且能力其实可以迁移到他的学业和学校的适应中,也包括跟不同的人打交道,去适应不同的环境,可以学到很多。


谢谢大家耐心阅读。祝每个孩子都能顺利入学,然后在新的旅程里,能有人温暖相待。




编辑:陈昕慧







苏雪云 

child and plus!


苏雪云,教育学博士,美国乔治敦大学医学院博士后,副教授。也是Momo妈妈,在这里和你一起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儿童”家,更好的理解儿童和发展,和儿童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

长按二维码 即刻关注


 微信个人公众号搜索苏雪云“关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网友热门翻唱歌曲联盟